oTMS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详情 >
2015年
12.09

物流大讲坛第001期:运输进化论实录

   浏览量:3,418次

2015年,互联网+的浪潮席卷而来,为运输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间点,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物流行业的合作者,都在把物流行业推向新的阶段。

首先介绍一下oTMS社区型运输管理系统平台,2015年3月开始oTMS每月处理100万订单,双十一单日oTMS就处理了120万订单,可见我们不仅可以保障日常的使用,在这种突发峰值的处理也完全可以胜任。2015年11月oTMS有了250家企业,2-300万的活跃用户,囊括了服装零售、消费品、工业、汽车、医药、物流六大行业。

oTMS的理念一直是从上游货主开始,连接第三方物流-承运商-专线公司-司机,最后直接到达收货人,当然物流公司也可以直接加入使用oTMS平台,向上或者向下连接运输供应链的各个层级。

  • 2011-2015:互联网+运输之路

2014年的时候,我们在线下活动中分享oTMS的理念,普遍得到的反馈是希望得到更多的细节,因为大家都不了解到底oTMS到底是做什么的。我本身是物流行业出身,之所以在2011-2012年开始设计研发oTMS社区型运输协同平台,是想要解决每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,上游货主每次问在途信息,我们都不能马上回答出来,中国的运输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外包加外包的形式,所以一直想要有一套工具,能够提高运输信息的准确性、及时性和真实性。

我们在物流行业工作了十多年,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这个行业的需求和痛点,而这些需求和痛点,传统的软件产品无法解决。所以我们开始去学习设计一款软件,一步步从手绘设计图,中英文双语版,每个步骤需要呈现什么信息和特点,然后再让开发公司来实现,直播互动是第一次我们分享这些原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图。

上图是著名的书籍《跨越鸿沟》中非常典型的模型,企业的早期用户属于创新者,他们相信新趋势,然后逐渐带来一些早期采用者,但有了初期用户不代表就拥有了初期市场。2013年我们提出互联网+运输,利用技术改造运输产业,很多人觉得理念很好,但是云计算是什么?SaaS能解决什么?不是很理解,真正迎来发展的零界点,是2015年的年中以后,确切的说是第三季度,oTMS迎来了早期大众阶段,当然第二季度销售团队的全面建立,也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,但感触最深的是客户的变化,2015年因为整个“互联网+”浪潮的推动,我们不需要再去和客户讲述到底什么是互联运输,客户已经自己完成理念的蜕变,而且技术、硬件设备也都已经具备了条件。

oTMS在2013年上线,在2013和2014年的一些客户,大多来自我们自己在行业中积累的一些客户资源,2013年全年处理了26万订单,到了2014年,全年订单数量达到400万,2015年订单量开始爬坡,并且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,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尝试,我个人认为这一年,我们度过了创业鸿沟,现在我们每个月的环比增长率35%,即每个月的增长量是前一个月的1.35倍。

  • 运输行业拥抱互联网的驱动力

本质:网络、连接、协同

近年来我们都看到B2B行业软件都在向云计算和SaaS方向转移,发生这样的改变是有一定道理的,实施更快,成本更低。

举个例子:路由器连接了网络信息,微信、LinkedIn等社交软件连接了人。同样的道理,运输效率的提升,也可以透过互联网来解决。因为运输和互联网是非常匹配的,运输的各方参与者不在企业的内部,而在企业的外部,这是传统IT软件无法解决的。

有人会提出疑问,这样高效的软件系统以前为什么没有?其实是有的,传统TMS(运输管理系统)在欧美已经使用了很多年,而且非常有用,从战略采购到成本管控,都卓有成效。传统TMS与eHR系统(人力管理系统)很像,都是关注企业内部问题。但对于中国运输行业现阶段,甚至未来十年而言,运输链条的表现好坏,效率高低,是在企业四堵墙之外的,只能采用互联网软件去链接起来。

企业与外界存在四堵墙,因为这四堵墙,使得企业与外界割裂开。在运输流程中,大家都追求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三流合一。但现状是不同的参与者使用不同的工具,导致信息流是断裂的。传统软件常常忽略终端收货人的反馈,在运输流程中追踪到司机,可以马上得到信息,但真假不能分辨,因为这只是单方面的信息,收货的真实信息是怎么样的,只有收货人最清楚。而连接运输链条上的每一方,只有互联网能够做到。

以前企业环境中,云计算不普及,同时市场上的智能手机也不普及,所以没法真正让信息流也流通起来,而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,门槛降低了,企业可以把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流也纳入管理,真正做到三流合一,并且可以通过信息的电子化来了解、支持企业的决策。

天时:经济放缓,客户变化

现在经常听到一个词“风口”,其实风口是紧跟客户需求变化的,现在是买方市场,尤其是B2B行业,行业驱动来自于客户需求。下图可以看出企业追求的优先级,一定是收入第一,所以只要能增加收入的软件系统,一定是很好卖的。其次是降低成本的。第三位才是效率,效率其实只是个痒点。

2014年经济放缓以后各行各业都面临了更大的压力,货主企业没法像以前一样快速成长,通过多开渠道多开门店多签经销商来增加收入,那么就开始考虑第二级——能不能节流?减少成本?可是采购系统或者采购部门的人员每年其实都在想办法节流,物流企业基本是每年要降低5%,边际效益已经逐步递减了,很难再压成本了。

在这个时候就看到了第三级-效率了,这个痒点浮出水面,变成了痛点,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:从粗放型管理开始走向精细化管理转变。这个方向其实非常合情理,因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,当很容易增加收入时,就大力增加收入,当增加收入变得困难时,就降低成本,最后才考虑到提高效率。

举例来看渠道的变化:阶段1信息很透明,查询信息非常及时,而阶段2-4信息就不太顺畅。以前货主企业都会压库存,至于产品到达门店/经销店以后怎么销售,是不需要太过考虑的。但是现在市场变化了,渠道下沉,更扁平化,只有知道了全链条的库存,才能更好的知道生产计划采购方方面面。

只有跨越层信息整合了,才是真正的运输可视化,有了这一步,就可以学习终端客户,为什么要这类产品,怎么使用,之后再解决提供什么价值。这是oTMS提供的第一步价值,仅在运输层面。

第二步——敏捷供应链,这意味着不仅联络到门店系统,还要关注运输节点。这是运输第一次重要地影响到供应链,海量的运输数据可以作为业务分析参考,由此制定销售计划。第三部是协同效应,现在暂不展开。

地利:云计算、智能手机的极大普及

如今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接受云计算产品,oTMS是国企-上海医药的第一个云计算系统平台。松下、绫致都是体量很大的企业,对云计算也越来越持开放的态度,运输全链条的畅通优势吸引力很大,数据安全的问题不再像以往一样是一道迈不过去的阻力。

而司机是否都使用智能手机这类问题也越来越少听到,事实上我们的司机师傅们都非常能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浪潮,他们不但能够接受技术带来的变化,而且有这样的消费能力去使用新的设备。

人和:积极拥抱变化

08-09年经济形势也下行,也有变化的动力,但是为什么没有促成巨大的互联网+浪潮,答案是技术还不够成熟。而到了今天,软硬件都具备了条件,那人们做好了拥抱变化的准备了吗?引用《富甲美国:沃尔玛创始人山姆.沃尔顿自传》的一句话:“人类天性中最强大的一个劣根性就是抵制变化,但是要想在这个世界中获得成功,你就必须不断改变。”

人,是不愿意变化的,企业也一样。我们现在经常说改革现在是“新常态”,也就是说以后还是会不断变化的,这样一个形式就逼得大家开始面对、接收并积极主动拥抱变化,在这种情况下,越快适应企业得到的效益就越好。

经典企业的成功道路非常清晰:调整供应商-挑战同行-拥抱变化-满足变化。这也会让我们学到很多,要主动寻求变化,寻求那些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的变化。

  • 运输进化:路在何方

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未来,路在何方?我最近写的一篇博客《去中介化VS集约化》。

去中间化:价值由谁来补?

在别的行业和领域中,互联网给行业带来的很多是去中间化,在B2C的行业中效果尤为显著,但在运输行业不一定适合,一旦把中间层去掉,管理成本、风险成本都可能上升,客户满意度都可能下降。

第三方物流他们提供的服务的同时,也在提供价值服务。如果要去中间化,就需要把中间层带来的价值补上,物流公司中间的垫资的成本,可以资金风险减低;帮助货主企业直接面对几十上百的物流运输公司和司机的管理成本,B2B运输与B2C非常不同,预约-排队-清点-回单等流程是没有办法跨过的;最后,去中介化以后客户满意度是否还能保持,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
改变一定会发生,但完全取代中间层,做到彻底地去中间化,我本人保留意见。

集约化:最有效的也最难

那能不能通过整合,来让大的第三方物流来做集散呢?所谓的收百家货,送百家货。大的第三方物流是可以接收很多家的货物,但是量级扩大以后,效果和服务就会打折扣,如果再把路线、季节、重货抛货的问题加入进去的话,就很难有整合集约化的空间。

其实,极好的效果是在货主端来做集约,效果会很好,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也是最难的,需要有足够的用户群,足够的数据,足够的客户愿意加入。

这里借用oTMS战略VP潘永刚在物流沙龙经常用的一张图。2016年是艰难的一年,只有真正提供价值的企业才能发展。在风口上,迅速的做出效果相对来说是容易的,但真正解决问题不那么简单。

要满足客户的变化和需求,之前已经说过,现在是买方市场,终端客户在驱动着货主的变化,货主的改变又带来物流公司的改变。谁先满足顺应这种变化,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里面就能转型升级得更好更成功。

最后分享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没有好的工具干活非常辛苦,埋头干活不多想在以前是可以解决问题的,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,仅仅勤奋工作是不够的,还需要深度思考,会有越来越多新的工具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,极大提高效率,改变现状。

这是非凡的时代

唯有行动,才能致远